疼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个症状,可以发生在机体的各个部位。疼痛的原因很多,如感受外邪,或气滞血瘀,或痰浊凝滞,或食积、虫积等,阻滞脏腑、经络,闭塞气机,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疼痛,为实证;如果因气血不足,或阴精亏损,使脏腑经络失养而疼痛,则属虚证。
问疼痛主要询问疼痛的部位、性质、程度时间和喜恶等。
(一)问疼痛的部位
问疼痛的部位,可以了解所在脏腑、经络的病变,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。
1、头痛 是整个头部或头的前后、两侧、顶部、枕部疼痛。头痛与经络分布有密切关系,前额疼痛者,属阳明经;两侧疼痛者,属少阳经;后头痛连项者,属太阳经;头顶疼痛属厥阴经。
引起头痛的原因有外感、内伤、虚证、实证等。如暴痛无休止者,为邪气实;久痛而时发时止者,多为虚;伴恶寒发热者,为外感;伴五心发热者,是阴虚头痛;伴畏寒肢冷者,是阳虚头痛。
2.胸痛 是胸部正中或两侧疼痛。因心、肺二脏居于胸中,所以胸痛多反映心、肺病变。如心尖部位憋闷,痛如针刺者,多为胸痹;胸痛而咳吐脓血腥痰者,多为肺痈;胸痛、咳嗽、吐痰、潮热盗汗,多为肺阴虚或肺结核等。
3.胁痛 是胸胁的一侧或两侧疼痛。肝胆两脏居于右胁内,肝胆二经循行于胁部,所以,胁痛多反映肝胆的病变。如肝气郁结、肝胆湿热、肝胆火盛及悬饮等病症,多有胁痛。
4.脘痛 脘是剑突以下,肚脐以上的位置,是胃所在的部位,所以又称为“胃脘”。胃脘疼痛主要反映胃的病变。如进食后疼痛加剧,伴拒按者,多为实证;进食后疼痛缓解而喜按者,多为虚证;脘痛、干呕、吐涎、遇冷发作,属胃寒证;胃脘胀满、暖气吞酸,则为食滞。
5.腹痛 腹部的范围较广,一般肚脐“上的部位称为大腹,属脾胃;肚脐到耻骨毛际之间为小腹,属肾、膀胱、大小肠和胞宫;小腹两侧为少腹,为足厥阴肝经所过之处。不同部位的腹痛,反映不同部位的脏腑病变。临床询问腹痛时,需结合按诊,先查明腹痛的部位,判断病变所在的脏腑,结合疼痛的性质和兼症,了解疼痛的原因,以辨疾病虚实。如寒凝、热结、气滞、瘀血、食积、虫积等所致病症为实证;由气虚、血虚、阳虚等所致病症为虚证。
(二)问疼痛的性质
问疼痛的性质,有助于了解疼痛的病因与病机。
1.胀痛 痛而且胀,以胀为主,是气滞作痛的特点。部位不定,嗳气矢气后解。
2.刺痛 痛如针刺、固定不移、拒按,是瘀血疼痛的特点。
3.绞痛 疼痛剧烈如刀绞,是气机被实寒之邪凝滞或阻滞所致。如阻滞心脉的“真心痛”,结石阻滞尿路的小腹痛等。
4.冷痛 是疼痛而兼有冷感,多见于腰脊、脘腹及四肢关节等处。因寒邪阻络所致者,属实证;阳气不足,脏腑、肢体失于温煦所致者,则为虚证。
5.灼痛 是疼痛而兼有灼热感,且喜冷恶热。多因火邪窜络、阴虚火旺,组织被灼伤所致。
6.重痛 是疼痛而兼有沉重感,多因湿邪困阻气机所致。
7.隐痛 是疼痛不甚剧烈,尚可忍耐,但绵绵不休,是精血亏损或阳气不足,阴寒内盛,机体失于温煦、充养所致。
四、问饮食与口味
通过对食欲、食量、饮水量、口味的询问,可以了解脏腑的虚实和功能的盛衰,对脾胃疾病的诊断,尤为重要。
(一)问食欲与食量
食欲是患者对食物的要求和欲进食的愉快心情,而食量是实际进食的多少。
1.食欲减退 是进食量比正常情况少。以不想进食或食之无味为主,兼进食量减少,称为食欲不振;若以进食量减少为主,兼不想进食,称为纳少;没有饥饿感和要求进食的欲望,可食可不食,甚至恶食,称为纳呆。新病食欲减退,是正气抗邪的保护性反应,邪浅病轻,预后较好;久病食欲减退,多为脾胃虚弱;食少纳呆,伴头身困重,脘腹胀闷,舌苔厚腻,多为湿盛困脾,或宿食内停。
2.厌食 是厌恶食物或厌闻食味。多见于食积。兼嗳气酸腐,脘腹胀满者,多属饮食不洁、停滞胃腑所致;厌食油腻,伴胁肋胀痛灼热者,多为肝胆湿热所致。
3.消谷善饥 是食欲过于旺盛,食后不久即感饥饿,进食量多,乃胃火炽盛、腐熟太快所致,多见于消渴或胃强脾弱病症。
4.饥不欲食 是患者虽有饥饿感,但不想进食或进食不多,多因胃阴不足、虚火内扰所致。
5.偏嗜食物 由于地区和生活习惯的不同,常人亦有偏食,但不会引起疾病。若偏嗜太过,则会导致营养的不均衡,引起疾病。如过食肥甘,易生痰湿;过食寒凉,易伤脾胃;过食辛辣,易化燥伤阴;若嗜食生米、泥土、术炭等异物者,称为嗜食异物,多见于小儿虫积。
(二)口渴与饮水
口渴与否,反应了体内津液的盛衰与输布情况,在病变过程中,口不渴饮,提示津液未伤,多为寒证、湿证等。若口渴,则提示津液已伤,或因津液内停,不能上承所致。一般口渴多饮,且喜冷饮,属实热证;饮量少者,为痰饮内阻;大渴引饮,伴小便量多、身体消瘦,为消渴病。
(三)口味
口味是口中的异常气味或味觉,是脾胃功能的异常和其他脏腑病变的反应。
1.口淡 是口中无昧,或舌上味觉减退。多为脾胃气虚,也见于寒证。
2.口苦 是自觉口中有苦昧。为肝胆火盛、胆气上逆的表现。
3.口甜 是口中有甜味。多伴黏腻感,舌苔黄腻,属脾胃湿热;若伴口中稀涎,舌苔薄净,多由脾虚所致。
4.口酸 是患者自觉口中有酸味,或闻之有酸腐气味。多由消化不良,食积不化,腐败生酸,上泛口中所致;亦可因肝胃不和,胃失和降,而泛吐酸水。
5.口涩 是口中有涩味,如食生柿子的感觉。多伴舌燥,为燥热伤津,或脏腑阳热偏盛,气火上逆所致。
6.口咸 是自觉口中有咸味,多属肾虚或寒水上泛,
[本文共有 4 页,当前是第 3 页] <<上一页 [1] [2] [3] [4] 下一页>>